顾琴轩:高技能人才是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坚实支撑 发布时间:2024-12-10

    2024年6月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总体失业率为5.0%,青年失业率达14.7%。可见,目前我国就业仍面临较严峻的挑战,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就业难、招工难的结构性矛盾较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解决好人力资源供需不匹配这一结构性就业矛盾。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有人没活干”难题,亟需着力破解“有活没人干”难题,顺应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以推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新兴产业催生高技能人才需求 

  产业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载体。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通过技术突破、生产要素创新配置、产业深度转型而催生的一种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发展必然催生就业新岗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在催生更多新岗位的同时,也对劳动者的技能提出新要求。

  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蓬勃发展,2022年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3%。新能源汽车、光伏产品等重点领域加快发展。2024年初,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增势持续强劲。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更多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与此同时,我国高素质的产业技能人才供给却不足。数据显示,我国技能劳动者超过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6000多万人,约占技能劳动者的三成,与发达国家五成左右的占比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此外,近年来,我国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在1.5以上,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达到2以上水平。技能人才紧缺现象从东部沿海逐渐扩散至中西部地区,从季节性紧缺演变为经常性紧缺,技能人才出现“招工难、招不到”的现象。可见,支持和推进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支撑。

  产教融合培育高技能人才 

  一方面,高水平的产业发展迫切需要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技能人才教育和培养尚未能紧跟现代产业发展需求。当前,产业技能人才教育和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培养目标不够清晰、培养理念不够统一、传授的知识技能较陈旧、投入资源不足、评价体系不明确等。培养的产业技能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尚达不到现代产业发展的要求。这一情况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中尤为明显。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迫切需要将产业发展需求与技能人才教育和培训深度融合,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

  为此,需要进一步改进现有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如德国技能人才双元制培养模式等经验,探索和创新我国特色的校企双制培养模式,深入开展订单式或订单班式培养和套餐制培训方式,完善项目制培养模式,根据产业对不同类别和不同层次的培养需求开展差异化的高技能人才培养。通过有效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培养供需适配的高技能人才。同时,产业链企业在推进人才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充分发挥链主企业的重要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技能人才是现代化人力资源的重要构成。加强企业技能人才培养,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亦是有效手段。为此,需要充分发挥产业链企业,特别是在产业链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链主企业(又称龙头企业)在技能人才培养和培训的主体作用。简政赋能,赋予链主企业更多自主权,鼓励有条件的产业龙头企业自办技能人才培训学校,或联合高职院校建实训基地培养技能人才。对培养高技能人才成效显著的链主企业,政府需按规定给予表彰和相应资金和政策支持。可为链主企业设立技能人才培训专项资金,支持链主开拓多形式的技能人才培养途径。鼓励链主通过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名师带徒、岗位练兵、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培训技能人才。定期组织技能人才学习交流活动,促进技能人才知识更新,不断适应产业升级所需的技术创新、工艺改造等要求。支持技能人才继续求学圆梦,进一步提升学历教育和专业素养。

  链主企业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既能反哺提升链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又能产生技能人才的溢出效应,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发展,有利于提升就业质量的稳步提升。

  营造弘扬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发展离不开崇尚技能、厚植工匠精神的文化土壤。社会上往往存在一种片面的人才观念,以学历作为人才的划分标准,认为技术人才不属于人才。对职业教育又存在某种偏见或误解,认为职业教育不如普通教育。这些社会刻板印象对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

  在当今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工作,关于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技能等级评价等政策措施不断健全完善。在新形势下,需要着力从三个方面切实营造崇尚技能、弘扬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首先,尊重技能人才,提升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重视和听取高技能人才的意见和建言,让高技能人才参与决策;表彰和宣传作出卓越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及其典型的先进事迹;发挥首席技师和大国工匠的“明星”效应,邀请在技能岗位上作出非凡成就的劳模工匠走进校园,为学生讲述个人的奋斗经历、非凡成就取得的过程和体会,让劳模工匠的明星效应成为当代莘莘学子追求的新的社会风尚。其次,倡导和推行以技能价值为导向的薪酬激励制度。企业结合岗位胜任力要求,将技能等级与薪酬挂钩;倡导以“技”提薪,给予技高者多得的薪酬激励;根据技能人才创造的价值和贡献,可探索和实行利润分享、股权制等薪酬激励制度。最后,重视和健全技能人才技能提升和职业发展通道。参照国家颁布的“新八级”职业技能等级,根据企业生产技术和工艺要求,自主制定员工技能等级及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企业实际需要可增设多个特级技师和首席技师技术职务或岗位,为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激励技能人才钻研技能、不断创新,攻克技术难题,同时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进而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持续发展。[本文系国家人社部2024年重大项目(RSZA2024-7)“打造技能生态: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